随着哲学的发端和发展,皇权时代的家族自由获得了形而上学的支撑。
故黄老虽是黄帝与老子的合称,但既不是老学,更非黄学,也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。但黄老之学影响范围极广,欲判定一部著作是否为黄老典籍,主要还应看其内容如何,而非是否托名黄帝、老子。
而这些说法的含义,皆指向裘锡圭所说的道法家,并非真的涵盖了整个道家。《史记·外戚列传》说:窦太后好黄帝、老子言,帝及太子、诸窦不得不读《黄帝》、《老子》,尊其术。15.《日者列传》褚先生曰:夫司马季主者,楚贤大夫,游学长安,通《易经》,术黄帝、老子。[13] 陈鼓应:《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》,《黄帝四经今注今译》,第7页。……庄好黄老之言,其慕长者如恐不见。
如丁原明就认为,稷下诸子中的慎到与《管子·法法》诸篇为代表的一派即道法派[24]。所以,黄老之称是不应被取代的。既见盖公,盖公为言,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,推此类具言之。
实质上,上述三点已足以说明,黄老确是继承了老子最主要的方面——君人南面之术,并使之在现实中趋于可行。不先定其神,而曰‘我有以治天下,何由哉?似乎生命完全是为了治天下而存在,对生命作如是现实功利主义的思考,不论老子还是庄子,都是不曾有过的。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,其治要用黄老术。[12]这个评价是大致不错的。
若以司马谈《论六家要指》中对黄老道家的描述来衡量,则最大的不同在于: (一)黄老是综合百家、吸收了各家之长的,即因阴阳之大顺,采儒墨之善,撮名法之要。但也有学者持完全相反的意见,丁原明就认为,黄老的实质是老而非黄。
一 黄帝是黄老学的依托对象 汉魏之后,黄帝之书渐次失传,人们沉浸于老庄玄学之中,对黄老治道殊少问津,至唐初修《隋书》时,《经籍志》道家类就已经没有一本托名黄帝的书了,其失传之迅速是惊人的。德又下衰,及唐、虞始为天下,兴治化之流,浇淳散朴,…… 此与《在宥》篇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的批评并无二致,都没有把黄帝的治道视为最高理想,而是当作德衰的典型。综上言之,黄老与老、庄,关系复杂,老子之主要方面乃在君人南面之术,黄老是这方面的发展,通过对刑名法术思想的引入,将之落到了实处。关于这点,陈鼓应指出:老子的治国次序是‘无为而无不为,‘无为是术、是手段,‘无不为是目的。
五 结论 黄老学派不仅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道家学派的一个分支,而且是先秦至汉初道家学派的正统和主流。较之庄子,黄老更加注重治国安民的政治理论,这与《老子》君人南面之术的性质是一脉相承的。而庄周的豁达,则是在认清了俗世的沈浊之后,自我心灵的飘然远逝,呈现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心态,不谴是非,以与世俗处,实无异于在精神上的自我放逐,脱离尘世。黄、老之操,身中恬澹,其治无为,正身共己而阴阳自和,无心于为而物自化,无意于生而物自成。
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知者不敢为也。9.《汲郑列传》:黯学黄老之言,治官理民好清静,择丞史而任之。
三 黄老为道家正统论——从黄老与老、庄关系的角度考察 黄老学虽非老学,但黄老学者奉《老子》为经典,则是于史有徵的。以致于在马王堆汉墓发掘之前,由于黄帝无传书[②],书缺有间使得学者在研究黄老之学时不免有盲人摸象之感,甚至有怀疑黄老之黄不是黄帝之说,如夏曾佑于1902年所著《中国历史教科书》黄老之疑义一节以为黄老之黄指黄生[③],李长之在《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》一书中则认为黄指黄石公[④]。
6.《张释之冯唐列传》:王生者,善为黄老言,处士也。[11] 王弼本《老子》第57章说:法令滋彰,盗贼多有。陈鼓应写有《〈黄帝四经〉与庄子学派的关系》一文,对此更多总结,见其《黄帝四经今注今译》一书。但四篇之中,唯《十大经》记述了黄帝的言行,其余三篇则未见黄帝二字,若此四篇果为《黄帝四经》,则《十大经》为述古之作,《经法》等三篇为托古之作。裘锡圭不同意将马王堆出土的《经法》等四篇看作就是《汉书·艺文志》著录的《黄帝四经》,而是依据《隋书·经籍志》黄帝四篇、老子二篇最得深旨的说法,以及《汉志》在《黄帝君臣》十篇下的注起六国时,与老子相似,认为《黄帝四经》、《黄帝君臣》应该是老子一派道家的著作,与一般道法家不同,故而会有不但老子不是道法家,就是假托黄帝的道家作品也不一定属于道法家的断语。而《四经》的治国次序则是有为——无为。
[⑨] 丁原明:《黄老学论纲》,济南:山东大学出版社,1997年,第21-25页。4.《孟子荀卿列传》:慎到,赵人。
由此我们必须承认,黄老学当然包括对《老子》的解释和阐发,但黄老学已非老学,它既非老学的一个分支,亦非老学的一个特殊阶段,而是以包括《老子》、黄帝书在内的众多典籍为基础的,拥有众多学者,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的独立学派。据汉代史传典籍,不难得出黄老之黄是指黄帝,老指老子,这也为出土文献所证实。
(二章)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就整体而言,《老子》与黄老显然存在诸多不同。
所以,黄老之称是不应被取代的。本文认为,就黄老、庄周各自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情况来看,结合战国秦汉之际的社会现实,应该承认,作为黄帝思想在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,黄老思想才是道家思想的正统,老庄并称、庄子思想成为道家主流的情况,是魏晋玄学兴起以后才出现的。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,相与危坐而称之,正领而诵之,此见是非之分不明。道法一词也是于古有徵的,马王堆帛书《经法》的第一篇就叫《道法》,在其它文献中也有道、法连用的,如《管子·法法》:明王在上,道、法行于国。
黄老学之与老子之学,既有很大继承性,也存在一些根本区别,所以黄老之本质既非黄学,亦非老学。有的学者已经将此概念较随意地用在了自己的著作中,因为他们并没有特别对此加以界定,也没有提及裘锡圭的观点,而是径直认为黄老道家或黄老学派即道法家,比如郭齐勇《上博楚简〈恒先〉的道法家形名思想》、西川靖二《汉初黄老思想的一个侧面》就都是这样[25]。
这是较谨慎的观点,其论黄生不足与老子并称及黄指黄帝之不可易,都是足资借鉴的。进入 高新华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黄帝 老庄 道家 。
而在《黄帝四经》那里,更进一步用理、法等名词代替道,来表示事物的规律,就更加具体化了。这个看法大致是不错的。
但今日所能考察之黄帝思想则极庞杂,诸子百家,医卜星相,阴阳兵法,莫不有黄帝的影子。[⑤] 该文作于1932年,载《古史辨》第四册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重印本,第464-502页。日人金谷治就推定曾被视作汉初道家的总称的‘黄老,实际上不过是在政治上标榜无为清静的政术的一派,在他看来,除了占主导地位的、以政治为中心的黄老派,在它周围还以种种形式存在着诸如保身养生、保性养真的派别,直到《淮南子》的时代才渐趋统一[23]。[19] 丁原明:《黄老之学通论》,第111页。
再者,以马王堆《黄帝四经》为黄学代表作也是成问题的,因为四种著作中仅《十大经》记述了黄帝言行,其他三种则无黄帝之文。庄子学派偏于内圣之精神修养,虽也是老子思想之发展,但偏离了老子学说的主要方面,由此而言,黄老才是道家正统,传统上以庄子为正宗、庄派发展在先的观点是欠妥的。
从某种意义上讲,黄老与老子讲的都是君人南面之术。11.《太史公自序》:曹参荐盖公言黄老。
在特定情况下,道法家概念也有其合理性,出于研究的特殊需要,在有所限定的条件下,这些新名词还是可以用的。(三章)可以说,圣人之治便是老子一以贯之的主旨。